|
|
吸入噻托溴铵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功能的临床观察 |
①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心医院 河南 驻马店 463000
②湖北省人民医院 |
|
Effects of Inhaled Tiotropium on Pulmonary Function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Patients |
The Central Hospital of Zhumadian City,Zhumadian 463000,China |
|
摘要 目的:探讨吸入噻托溴铵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呼吸与危重二科就诊的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68 例,随机分成吸入噻托溴铵药物组和不吸入对照组,在治疗前、治疗后6 周,分别测定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的肺功能(FEV1、FEVl/FVC、FEVl% 预计值)和血清炎性介质(IL-8、TNF-α)的浓度。结果:(1)两组治疗前FEV1、FEVl/FVC、FEVl% 预计值、IL-8、TNF-α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第6 周末时,两组FEVl、FEVl/FVC、FEVl% 预计值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或P<0.05),炎性介质IL-8、TNF-α 均低于治疗前(P<0.01),且治
疗组比对照组改善更加明显(P<0.01)。结论:吸入噻托溴铵可明显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降低IL-8、TNF-α 水平,减轻气道炎症,延缓肺功能恶化。
|
|
关键词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噻托溴铵,
呼吸功能,
炎症细胞因子,
IL-8,
TNF-&alpha
|
|
通讯作者:
甘文云
|
[1] |
刘兰花①. 多索茶碱联合头孢美唑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感染患者的临床效果、安全性及预后观察[J]. 中国医学创新, 2023, 20(9): 5-9. |
[2] |
苏干伸① 胡福权① 邓耀生① 黄静姬①. 中医冬病夏治穴位埋线治疗肺肾气虚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的临床效果*[J]. 中国医学创新, 2023, 20(7): 135-140. |
[3] |
冯林焰① 林丹瑜① 黄津津① 游秋烟① 李大治①. 振动排痰对AECOPD患者炎症因子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医学创新, 2023, 20(6): 153-157. |
[4] |
陈森雄① 刘康宁① 吴靖升① 苏群志① 唐荣德① 苏健婷②.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痰培养与铁标志物和炎症指标的关系*[J]. 中国医学创新, 2023, 20(4): 9-15. |
[5] |
陈昶①. 当归四逆汤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骨代谢及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J]. 中国医学创新, 2023, 20(4): 102-106. |
[6] |
毛美香① 张瑜①. 乙酰半胱氨酸雾化联合振荡排痰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应用效果*[J]. 中国医学创新, 2023, 20(3): 23-27. |
[7] |
段勇弟①. 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疗效观察[J]. 中国医学创新, 2023, 20(3): 61-65. |
[8] |
李思灵① 颜沃志① 廖夏萍①. 纤维支气管镜下盐酸氨溴索注射液肺泡灌洗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效果[J]. 中国医学创新, 2023, 20(2): 50-54. |
[9] |
谌婷婷① 邓雯雯①. 铜砭刮痧联合耳穴压豆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研究*[J]. 中国医学创新, 2023, 20(14): 80-84. |
[10] |
王任云① 钟娟① 乐舒文①. 呼吸功能锻炼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肋间肌质量及肺功能的影响*[J]. 中国医学创新, 2023, 20(14): 100-105. |
[11] |
叶小红①. 基于MDT的肺康复模式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中的效果[J]. 中国医学创新, 2023, 20(11): 82-86. |
[12] |
孙晓雪①. 重组人干扰素α-2b联合激光疗法治疗重度子宫颈糜烂的临床效果*[J]. 中国医学创新, 2023, 20(11): 99-103. |
[13] |
王小龙① 王琦① 武宁霞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心力衰竭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J]. 中国医学创新, 2023, 20(11): 146-151. |
[14] |
康振明① 谢文钦① 谢文吉① 赵桀①. 多功能内窥镜面罩在高龄慢阻肺患者无痛胃镜中的应用[J]. 中国医学创新, 2017, 12(29): 49-51. |
[15] |
吕华亮① 陈春杰① 麦倩婷① 谭世繁① 宋一波① 黄世雄① 黄壮志①. 鼻罩和面罩连接无创通气在抢救Ⅱ型呼吸衰竭时的疗效对比*[J]. 中国医学创新, 2015, 12(28): 49-52.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