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D-1抑制剂联合新辅助化疗用于老年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效果和安全性分析 |
殷雨来① 张恒乐① 任悦① 张辉① 张晓宇① |
①河北医科大学附属沧州市中心医院 河北 沧州 061000 |
|
Efficacy and Safety Analysis of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Combined with PD-1 Inhibitor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rcinoma |
YIN Yulai, ZHANG Hengle, REN Yue, ZHANG Hui, ZHANG Xiaoyu |
First-author's address: Cangzhou Central Hospital Affiliated to Hebei Medical University, Cangzhou 061000, China |
|
摘要 目的:探究PD-1抑制剂卡瑞利珠单抗联合TP方案用于老年三阴性乳腺癌(TNBC)患者术前新辅助化疗(NAC)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月河北医科大学附属沧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TNBC患者64例,按照所接受的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n=33)和观察组(n=31)。对入组的所有患者在术前均给予TP NAC方案,观察组在TP方案基础上给予PD-1抑制剂卡瑞利珠单抗。在NAC完成后1周,两组患者均实施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继续进行4个周期的辅助化疗。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NAC前后Ki-67阳性情况,记录比较两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NAC后观察组和对照组Ki-67阳性率较NAC前均有下降,其中,对照组与NAC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与NAC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长短于对照组[(59.08±9.27)min vs.(87.01±9.35)min],出血量少于对照组[(109.35±11.85)mL vs.(174.77±14.67)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ORR(74.2% vs.48.5%)、DCR(90.3% vs.66.7%)均高于对照组(P>0.05)。由于随访时间较短,两组OS未达到,观察组PFS未达到,对照组的中位PFS为9.70个月[95%CI(9.16,10.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1抑制剂卡瑞利珠单抗联合TP方案用于老年TNBC患者术前NAC的临床疗效较好,可以改善患者预后,安全性相对可控。
|
|
关键词 :
三阴性乳腺癌,
新辅助化疗,
PD-1抑制剂,
卡瑞利珠单抗,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
顺铂
|
收稿日期: 2023-03-28
|
[1] |
林洪盛① 刘利敏② 鲁秋香② 吴清②. 新辅助化疗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肿瘤标志物与细胞凋亡相关因子的影响[J]. 中国医学创新, 2023, 20(3): 45-49. |
[2] |
许燕①. 复方斑蝥胶囊联合紫杉醇与顺铂化疗对中晚期子宫颈癌患者肿瘤标志物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 中国医学创新, 2023, 20(24): 5-9. |
[3] |
胡金花①. 贝伐珠单抗联合TP化疗方案治疗复发性子宫颈癌的效果及对肿瘤标志物血清SCC-Ag、CEA水平的影响[J]. 中国医学创新, 2023, 20(19): 61-64. |
[4] |
傅爱荣① 江美芳① 余滕骅① 罗庆丰①. 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医学创新, 2023, 20(14): 143-147. |
[5] |
张剑飞① 罗佳丽①. PD-1抑制剂联合XELOX方案在中晚期肝癌中的应用*[J]. 中国医学创新, 2023, 20(12): 9-12. |
[6] |
徐冠军① 时毓① 傅敬忠①. 血凝酶、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顺铂胸腔灌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效果及对血清VEGF水平影响分析*[J]. 中国医学创新, 2023, 20(12): 51-55. |
[7] |
徐秋平①. 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对D-TACE后病情进展肝癌患者的效果[J]. 中国医学创新, 2023, 20(12): 43-46. |
[8] |
刘振华① 蔡联明① 何华生①. 卡瑞利珠单抗联合mFOLFOX6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效果及对免疫相关指标的影响*[J]. 中国医学创新, 2023, 20(10): 5-9. |
[9] |
梁艳芳① 邵汛帆① 莫志文①. Ⅲ、Ⅳa期鼻咽癌调强放疗联合三种含铂方案同期化疗的疗效比较[J]. 中国医学创新, 2015, 12(09): 53-55.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