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收录
摘要目录

中国医学创新

    

2025年 22卷 1期

刊出日期 2025-01-05

下一期
论  著
李杨① 胡敬利① 王德伟② 刘国强③ 张展④

目的:比较不同背景剂量羟考酮用于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3年12月择期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90例(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77例,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1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每组30例。三组术后均进行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 PCIA),镇痛泵药物均为0.5 mg/kg羟考酮加0.9%氯化钠配至100 mL。O1组无背景剂量,单次给药4 mL;O2组背景剂量为1 mL/h,单次给药2 mL;O3组背景剂量为2 mL/h,单次给药2 mL。记录患者术后2、4、8、12、24、48 h静息及活动时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48 h内补救镇痛次数、PCIA用药总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4 h,O2组静息及活动时VAS评分均明显高O1组、O3组(P<0.05);术后24 h,O2组活动时VAS评分高于O1组、O3组,O3组活动时VAS评分高于O1组(P<0.05)。O2组的补救镇痛次数多于O1组、O3组(P<0.05);O2组、O3组的PCIA用药总量均高于O1组(P<0.05)。O2组、O3组的恶心、呕吐发生率均明显高于O1组(P<0.05);O3组的呼吸抑制发生率显著高于O1组(P<0.05)。结论:与1 mL/h、2 mL/h背景剂量模式相比,无背景剂量、单次给药4 mL的羟考酮PCIA模式镇痛效果确切,药物总用量明显减少,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2025 Vol. 22 (1): 1-5 [摘要]( 101 HTML (1 KB)  PDF  (956 KB)  ( 22 )

吕瑰敏① 孙娜② 朱晓雨② 姬超②

目的:探讨度洛西汀、坦度螺酮联合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BT)对广泛性焦虑障碍(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GAD)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对大脑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1月—2023年11月在淄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的GAD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在度洛西汀、坦度螺酮治疗基础上联合CBT治疗,对照组则接受度洛西汀、坦度螺酮和常规心理治疗。治疗6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及脑γ-GABA等神经递质的功率。结果:治疗6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HAMA、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的HAMA、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6周后,治疗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6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γ-GABA、5-HT、NE功率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治疗组的γ-GABA、5-HT、NE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度洛西汀、坦度螺酮基础上,CBT治疗GAD的效果要明显优于常规心理治疗,能更好地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症状,提升临床疗效。

2025 Vol. 22 (1): 6-10 [摘要]( 96 HTML (1 KB)  PDF  (990 KB)  ( 76 )

万赛① 刘宝优① 纪昌①

目的:探究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静脉溶栓(IVT)对急性脑梗死(AIS)患者神经功能损伤、出血性转化及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鹰潭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80例AIS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IVT治疗)与联合组(IVT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各40例。比较两组神经功能损伤指标、出血性转化发生率及脑血流动力学。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联合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联合组出血性转化(HT)发生率为10.00%,低于对照组的2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联合组颈总动脉平均血流量(Qmean)、平均血流速度(Vmean)均较高,脑血管外周阻力(RV)、特性阻抗(ZCV)、动态阻力(DR)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IVT治疗AIS患者能提高临床效果,促进神经功能损伤修复,并能降低出血性转化,改善脑血流动力学。

2025 Vol. 22 (1): 11-15 [摘要]( 89 HTML (1 KB)  PDF  (996 KB)  ( 30 )

陈田钢① 洪艳飞② 张烽③ 杨素莲④

目的:探讨给予神经根型颈椎病(CSR)患者脊柱微调手法对临床疗效、颈椎功能及影像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1月—2022年11月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CSR患者9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n=30)、针刺组(n=30)、推拿组(n=30)。治疗组采用脊柱微调手法治疗,针刺组采用针刺治疗,推拿组采用传统推拿手法治疗。比较三组临床疗效、颈椎功能及影像学指标。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96.67%)较针刺组(73.33%)、推拿组(70.00%)均高(P<0.05);三组治疗30 d后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均降低,治疗组较针刺组、推拿组均低(P<0.05);三组治疗30 d后的颈椎曲度、椎间孔面积均增大,椎体水平位移均减小,治疗组颈椎曲度、椎间孔面积较针刺组、推拿组均大,椎体水平位移较针刺组、推拿组均小(P<0.05)。结论:给予CSR患者脊柱微调手法治疗,能够提高临床效果,改善颈椎功能及影像学指标。

2025 Vol. 22 (1): 16-20 [摘要]( 70 HTML (1 KB)  PDF  (1017 KB)  ( 51 )

张伟光① 谢庆海① 林正锋①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实施方体定向引导下内镜导引器联合神经内镜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择2022年7月—2023年6月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0例,依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实行微创钻孔引流手术,观察组实施方体定向引导下内镜导引器联合神经内镜手术。对比两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血肿清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神经功能、预后结局。结果:对照组的手术用时短于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情况较对照组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方体定向引导下内镜导引器联合神经内镜手术可提高血肿清除率,降低并发症风险,促进神经功能,改善预后。

2025 Vol. 22 (1): 20-24 [摘要]( 45 HTML (1 KB)  PDF  (1002 KB)  ( 61 )

临床研究
迟宝欣① 常志恒② 韩熙渊③ 党彤④ 汤泊夫④ 王觅柱④ 刘璐④

目的:对比内镜下结肠支架置入作为手术过渡联合外科手术与单纯外科手术两种方式治疗急性梗阻性结直肠癌的临床效果,探讨结肠支架在治疗急性梗阻性结直肠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文为回顾性研究,选择2020年1月—2023年9月就诊于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因急性梗阻性结直肠癌接受结肠支架置入后进行择期手术的50例患者(支架组),并对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及支架相关并发症进行了观察,并与同期急性梗阻性结直肠癌行外科手术的50例患者(外科组)比较,观察腹腔镜手术率、手术用时、术后肠道恢复时间、肿瘤一期切除吻合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花费等指标。结果:支架组技术成功率和临床成功率分别为100%和96%。与外科组相比,支架组患者在腹腔镜手术率、一期切除吻合率方面有明显优势(P<0.05);同时,支架组在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道恢复时间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上均显著优于外科组(P<0.05)。支架组患者住院花费高于外科组患者(P<0.05)。结论:结肠支架置入术是急性梗阻性结直肠癌安全和可靠的治疗手段。与外科手术相比,支架置入术作为择期手术的过渡治疗有助于提高急性梗阻性结直肠癌患者选择腹腔镜微创手术的可能性,同时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风险,提高了一期切除吻合率,虽住院费用较高,但也为患者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2025 Vol. 22 (1): 25-30 [摘要]( 68 HTML (1 KB)  PDF  (1069 KB)  ( 29 )

罗贤云① 官海云①

目的:探讨益生菌与雷贝拉唑四联疗法联合治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阳性慢性糜烂性胃炎(chronic erosive gastritis,CEG)的效果。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1月—2021年12月上饶市广丰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Hp阳性CEG患者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雷贝拉唑四联疗法,观察组采用益生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雷贝拉唑四联疗法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2周。对两组治疗效果、症状消失时间(反酸、上腹隐痛及嗳气)、胃黏膜评分、Hp根除率进行评估,并统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00%(47/50)]较对照组[72.00%(36/50)]高(P<0.05);观察组反酸消失时间[(10.42±2.77)d]、上腹隐痛消失时间[(10.69±2.89)d]及嗳气消失时间[(6.93±1.62)d]均较对照组[(14.06±3.09)、(14.32±3.10)、(9.12±1.88)d]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胃黏膜评分为(0.71±0.21)分,低于对照组的(1.06±0.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p根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阳性CEG患者采用益生菌与雷贝拉唑四联疗法联合治疗的效果显著,可促进胃黏膜修复,提高Hp根除率,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2025 Vol. 22 (1): 31-34 [摘要]( 84 HTML (1 KB)  PDF  (1004 KB)  ( 18 )

关欢① 曹猛① 方景云①

目的:观察左西孟旦联合膈肌电刺激对困难脱机风险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1年12月—2023年12月于赣州市人民医院就诊的困难脱机风险患者9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常规组(n=46)与观察组(n=46)。常规组接受膈肌电刺激治疗,观察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接受左西孟旦治疗。比较两组ICU住院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长、脱机相关指标、炎症因子及脱机成功率。结果:观察组ICU住院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长均短于常规组(P<0.05)。治疗前,两组脱机相关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 h后,两组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较常规组低,氧合指数均升高,且观察组较常规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48 h后的IL-6、TNF-α均降低,观察组均较常规组低(P<0.05)。观察组脱机成功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西孟旦联合膈肌电刺激应用于困难脱机风险患者,可缩短ICU住院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长,减轻炎症反应,调节氧合指数、NT-proBNP水平,提高脱机成功率。

2025 Vol. 22 (1): 35-38 [摘要]( 58 HTML (1 KB)  PDF  (1042 KB)  ( 20 )

承卡①

目的:研究振源胶囊结合比索洛尔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心肌重构和心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8月—2023年9月于常州市中医医院治疗的84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比索洛尔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振源胶囊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心绞痛症状及治疗前后心肌重构指标、血管内皮功能参数。结果:研究组心绞痛总有效率、心电图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心绞痛持续时间均短于治疗前,发作次数均少于治疗前,且研究组心绞痛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左心室质量(LVM)、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内皮素-1(ET-1)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一氧化氮(NO)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LVMI、LVM、ET-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NO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振源胶囊结合比索洛尔可以明显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心肌重构和心功能,治疗效果良好。

2025 Vol. 22 (1): 39-43 [摘要]( 68 HTML (1 KB)  PDF  (1077 KB)  ( 23 )

吴海霞① 李婕① 许文霖①

目的:探究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BAL)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PP)合并肺实变的效果及其对痰液中MP-DNA载量及C反应蛋白(CRP)、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血小板反应蛋白(TSP-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江西省妇幼保健院2023年8月—2024年2月收治的150例MPP合并肺实变患儿,按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75例。对照组使用阿奇霉素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BAL。对两组治疗前后痰液MP-DNA载量及CRP、SAA、TSP-1水平,不良反应,疗效进行比较,观察研究组BAL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痰液MP-DNA载量、CRP、SAA、TSP-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BAL术中术后的肺部出血、气管痉挛、心律不齐的发生率分别为2.67%、5.33%、2.67%。结论:对MPP合并肺实变的患儿,BAL联合阿奇霉素治疗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新选择,可降低痰液中MP-DNA载量,有效地控制炎症反应。

2025 Vol. 22 (1): 43-46 [摘要]( 48 HTML (1 KB)  PDF  (1005 KB)  ( 39 )

康志龙① 周益民② 宋燕州① 张昆① 苏一男① 魏文平① 赵新① 李志伟①

目的:探讨不可切除肝细胞癌(uHCC)患者行靶向免疫治疗联合经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的临床效果及转化治疗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3年5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uHCC患者共计67例。所有患者均接受靶向免疫治疗联合HAIC,并记录临床疗效,统计转化治疗成功情况,以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转化治疗失败的影响因素。结果:67例uHCC患者中,完全缓解(CR)0例(0),部分缓解(PR)34例(50.75%),疾病稳定(SD)23例(34.33%),疾病进展(PD)10例(14.93%),客观缓解率(ORR)为50.75%(34/67),疾病控制率(DCR)为85.07%(57/67)。67例uHCC患者的转化治疗成功率为40.30%(27/67)。未转化组多发肿瘤、双叶肿瘤、肿瘤低分化、合并肝硬化、总胆红素(TBIL)水平>17.1 μmol/L的占比均较转化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多发肿瘤(OR=2.930)、双叶肿瘤(OR=7.752)、肿瘤低分化(OR=5.603)、合并肝硬化(OR=7.890)、TBIL水平>17.1 μmol/L(OR=5.261)是影响uHCC转化治疗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uHCC患者行靶向免疫治疗联合HAIC的效果确切,但肿瘤数量、肿瘤位置、肿瘤低分化、合并肝硬化、TBIL水平均会影响转化治疗成功率,需要重点关注。

2025 Vol. 22 (1): 47-51 [摘要]( 70 HTML (1 KB)  PDF  (1104 KB)  ( 29 )

潘洪萍① 刘瑾① 张娟娟① 曾宇红① 姚贇②

目的:探究对比布地格福与茚达罗特格隆溴铵在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2023年9月上饶市立医院收治的80例稳定期COPD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使用药物不同将患者分对照组(n=38,用茚达特罗格溴铵治疗)、观察组(n=42,用布地格福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4、12周后的肺功能指标、炎症因子、血气指标,并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4、12周后的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呼气压(MEP)、动脉血氧分压(PaO2)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4、12周后白介素(IL)-6、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均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茚达特罗格隆溴铵,布地格福治疗稳定期COPD患者的效果好,可有效促进肺功能恢复,改善血气指标,减轻炎症反应,且具有良好安全性。

2025 Vol. 22 (1): 51-55 [摘要]( 142 HTML (1 KB)  PDF  (1098 KB)  ( 26 )

丁鹏照① 黄勇①

目的:探讨输尿管软镜碎石术(FURL)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LU)在输尿管上段嵌顿性结石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22年3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02例输尿管上段嵌顿性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所用手术方式分A组(采用FURL治疗)、B组(采用LU治疗),各51例。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情况、结石清除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白蛋白、血红蛋白、肌酐差值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B组,术中出血量少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及1个月,A组结石清除率均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 d,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白蛋白、血红蛋白、肌酐差值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输尿管上段嵌顿性结石患者中,FURL、LU治疗各有其优劣势,LU治疗的结石清除率更高,但FURL的用时更短,出血量更少,且患者术后恢复更加迅速,需根据患者的临床实际进行合理选择。

2025 Vol. 22 (1): 56-60 [摘要]( 53 HTML (1 KB)  PDF  (1157 KB)  ( 20 )

宋利① 李瑞玲① 吴艳红①

目的:比较缝合止血与电凝止血对腹腔镜卵巢囊肿剔除术(LOCR)患者卵巢储备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3年10月于醴陵泰安医院行LOCR治疗的患者共计124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电凝组(n=62)和缝合组(n=62),缝合组给予缝合止血,电凝组给予电凝止血,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卵巢储备功能、免疫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结果:电凝组手术时间较缝合组短,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时间均较缝合组早,术中出血量较缝合组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个月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水平均升高,抑制素B(INHB)、抗苗勒管激素(AMH)水平均下降,但缝合组LH、FSH水平均较电凝组低,INHB、AMH水平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个月CD3+、CD4+均下降,CD8+均升高,但缝合组CD3+、CD4+均较电凝组高,CD8+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缝合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23%(2/62),与电凝组的6.45%(4/6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OCR患者采用缝合止血与电凝止血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电凝止血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更短,术后恢复更快,而缝合止血对卵巢储备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较小,临床需根据患者实际选择合适的止血方法,以提高手术效果。

2025 Vol. 22 (1): 60-64 [摘要]( 74 HTML (1 KB)  PDF  (1155 KB)  ( 16 )

耿申① 蔡成宽② 孙方浒② 代佳欣③

目的:探讨目标性后腹腔镜与常规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肿瘤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9月—2024年1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8例肾肿瘤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6)与观察组(n=42),对照组行常规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观察组行目标性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指标、肾功能指标[血清肌酐(Scr)、血尿素氮(BUN)、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术后胃肠恢复时间、肾蒂阻断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Scr、BUN、CRP、TNF-α、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eGFR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肾肿瘤方面,相较于常规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目标性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可显著缩短术后恢复时间,减少出血,显著改善肾功能,降低炎症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提供更安全高效的肾肿瘤治疗方案。

2025 Vol. 22 (1): 64-68 [摘要]( 65 HTML (1 KB)  PDF  (1112 KB)  ( 39 )

护理管理
王海春① 李琴琴① 徐舒蔓①

目的:探究五禽戏之鸟戏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景德镇市中医医院2022年4月—2023年10月8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41例)和观察组(常规护理干预+练习五禽戏之鸟戏,41例)。比较两组干预效果、心功能情况、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生活质量。结果: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干预总有效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及6 min步行距离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干预后观察组NT-proBNP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干预后生活质量各项评分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练习五禽戏之鸟戏,能够改善患者心功能,使得生活质量得到提升。

2025 Vol. 22 (1): 69-72 [摘要]( 62 HTML (1 KB)  PDF  (1131 KB)  ( 16 )

瞿伶利①

目的:探讨营养支持干预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营养不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2023年4月—2024年2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综合内科收治的老年COPD合并营养不良患者148例,以信封法分为两组,各7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观察组联合营养支持干预,两组均完成4周护理。比较两组肺功能、运动耐力、营养状态、依从性及满意度。结果:两组干预后肺功能与运动耐力均提高,观察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均高于对照组,6分钟步行试验(6MWT)距离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营养状态均改善,观察组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B)均高于对照组,上臂肌围(MAMC)、三头肌皮褶厚度(TSF)及握力(HGS)均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依从性高和满意度高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营养支持干预应用于老年COPD合并营养不良患者中,能提高患者肺功能和运动耐力,改善营养状态,提升依从性和满意度。

2025 Vol. 22 (1): 73-77 [摘要]( 60 HTML (1 KB)  PDF  (1215 KB)  ( 70 )

经验交流
王堃① 揭方荣① 潘金平① 孙秀光①

目的:比较不同抗肝纤维化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ronic hepatitis B,CHB)肝硬化程度(liver stiffness measurement,LSM)、4因子纤维化指数(fibrosis-4 index,FIB-4)与肝纤维化病理分期(肝脏Ishak评分)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宜春市人民医院2022年1月—2023年6月收治的CHB患者137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患者均行肝穿刺活检,通过Ishak评分系统将患者分为抗肝纤维化组(n=92)和未抗肝纤维化组(n=45),制定不同抗肝纤维化方案治疗半年,将抗纤维化组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鳖甲软肝片组(n=34)、大黄蛰虫片组(n=30)、扶正化瘀胶囊组(n=28)。对各组患者采用FibroTouch-B检测LSM,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platelets,PLT),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根据FIB-4=(年龄×AST)/(PLT×ALT1/2)计算FIB-4,并进行比较。采用Spearman分析不同抗纤维治疗的CHB患者中LSM、FIB-4与肝脏Ishak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抗纤维组与未抗纤维化组性别、年龄、PLT、ALT、LS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纤维组AST、FIB-4均高于未抗纤维化组(P<0.05);治疗后,鳖甲软肝片组、大黄蛰虫片组、扶正化瘀胶囊组LSM、FIB-4及Ishak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鳖甲软肝片组中LSM与肝脏Ishak评分呈正相关(P<0.05),在扶正化瘀胶囊组中FIB-4、LSM与肝脏Ishak评分呈正相关(P<0.05),在大黄蛰虫片组中LSM、FIB-4与肝脏Ishak评分无相关性(P>0.05)。结论:不同抗肝纤维化治疗方案对CHB患者的肝硬化评估存在差异。抗纤维化组的AST和FIB-4指数较未抗纤维化组显著升高。在鳖甲软肝片组中,LSM与肝脏Ishak评分呈正相关;扶正化瘀胶囊组则发现FIB-4和LSM与Ishak评分呈正相关,而大黄蛰虫片组未见相关性。不同治疗方案对肝硬化评估的影响不同。

2025 Vol. 22 (1): 78-82 [摘要]( 67 HTML (1 KB)  PDF  (1211 KB)  ( 38 )

卢坤琴① 张华俊② 陈龙③

目的:探讨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与肺康复训练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10月如皋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AECOPD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三组,各40例。常规组采取常规治疗,BiPAP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取BiPAP治疗,联合组在常规组基础上采取肺康复训练。对比三组运动耐力、肺功能、血气分析指标、血清学指标及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前,三组运动耐力、肺功能、血气分析指标、血清学指标及生活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联合组6 min步行距离长于常规组、BiPAP治疗组,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FVC、动脉血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pO2)均高于常规组、BiPAP治疗组,二氧化碳分压(PaCO2)、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评分均低于常规组、BiPAP治疗组,且BiPAP治疗组6 min步行距离长于常规组,FVC、FEV1、FEV1/FVC、PaO2、SpO2均高于常规组,PaCO2、PCT、IL-6、SGRQ评分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BiPAP或肺康复训练均能改善AECOPD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与BiPAP相比,肺康复训练能更好地增强AECOPD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运动耐力、肺功能,改善血气分析指标,并提高生活质量。

2025 Vol. 22 (1): 83-87 [摘要]( 63 HTML (1 KB)  PDF  (1252 KB)  ( 37 )

冯华平① 何真① 李志勇① 邓文② 彭满发③

目的:探究斑点追踪技术在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3年6月景德镇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心力衰竭(HF)患者,根据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将HFpEF患者纳入HFpEF组(n=49),射血分数减低型HF患者纳入HFrEF组(n=31);另选取同期本院收治的40例左室舒张功能减低(LVDD)患者纳入LVDD组;比较三组的超声心动图参数[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舒张早期二尖瓣E峰速度/舒张晚期二尖瓣A峰速度(E/A)、舒张早期二尖瓣E峰速度/舒张早期二尖瓣瓣环峰值速度(E/e')]、斑点追踪技术参数[纵向收缩峰值应变(GLS)、峰值应变离散度(PSD)]及血清脑钠肽(BNP)水平;分析斑点追踪技术参数与HFpEF患者超声心动图参数、BNP水平的相关性。结果:三组LVEF、LAD、LVEDD、LVEDV、E/A、E/e'、GLS、PSD及血清BNP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FpEF组、LVDD组LVEF水平均高于HFrEF组,LAD、LVEDD、LVEDV、E/A、E/e'、GLS、PSD及血清BNP水平均低于HFrE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FpEF组E/e'、GLS、PSD及血清BNP水平均高于LVD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FpEF患者GLS、PSD水平与血清BNP、E/A、E/e'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斑点追踪技术参数GLS、PSD可用于评估HFpEF患者左心室功能受损情况,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2025 Vol. 22 (1): 88-91 [摘要]( 81 HTML (1 KB)  PDF  (1182 KB)  ( 27 )

钮佳佳① 秦嘉敏①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利伐沙班和华法林在老年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治疗中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选取启东市人民医院2021年6月—2023年12月收治的102例老年下肢DVT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华法林组)和观察组(利伐沙班组),各5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下肢静脉栓子检出率,以及用药前、用药5 d和10 d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和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结果:用药10 d,观察组下肢静脉栓子检出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血液流变学指标方面,用药5 d和10 d后,观察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对于凝血功能指标,用药5 d和10 d后,观察组的TT、PT和APTT均长于对照组(P<0.05),FIB水平和D-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治疗老年下肢DVT方面,利伐沙班相较于华法林表现出更低的静脉栓子检出率和更好的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改善效果。因此,利伐沙班可作为一种更有效的治疗选择。

2025 Vol. 22 (1): 92-95 [摘要]( 91 HTML (1 KB)  PDF  (1222 KB)  ( 13 )

俞玮① 王亚斌① 周枫①

目的:观察椎体测量联合术中辅助定位在椎体成形术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于江阴市人民医院骨科所收治的100例椎体成形术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50,实施椎体测量联合术中辅助定位)和对照组(n=50,实施术中辅助定位),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临床康复指标,并使用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分别测评两组患者入院当日、出院前1 d腰椎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结果:入院当日,两组ODI量表评分及BI量表评分、临床康复指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前1 d,观察组ODI量表的疼痛程度、自理能力、可安慰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后凸Cobb角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BI量表各指标评分、骨密度、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椎体测量联合术中辅助定位可显著提升椎体成形术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升腰椎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2025 Vol. 22 (1): 96-100 [摘要]( 55 HTML (1 KB)  PDF  (3635 KB)  ( 96 )

段艳① 高天丽①

目的:分析炎症因子及凝血指标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检测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2月—2023年4月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收治的6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于本院体检的6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按照病程将观察组分成甲组(病程≤30 d)、乙组(病程>30 d)。比较各组的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γ干扰素(IFN-γ)]、凝血指标[D-二聚体(D-D)、凝血因子Ⅷ(FⅧ)、凝血因子Ⅳ(FⅣ)、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结果:观察组CRP、IL-6、IFN-γ、D-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T长于对照组,PT、APTT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CRP、IL-6、IFN-γ、D-D水平均高于乙组,TT长于乙组,PT、APTT均短于乙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炎症因子、凝血指标水平有助于了解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与健康人之间的区别,判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程,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疾病监测提供参考数据。

2025 Vol. 22 (1): 100-103 [摘要]( 75 HTML (1 KB)  PDF  (1142 KB)  ( 24 )

罗婷婷① 李苹① 陈婷① 何娅①

目的:分析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ICPP)女童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与Tanner分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1月—2023年11月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ICPP女童的临床资料。根据ICPP女童乳房发育情况(Tanner分期)分为B2组(n=18)、B3组(n=39)、B4组(n=15)、B5组(n=8),比较四组IGF-1、IGFBP-3水平,使用Spearman相关性模型分析ICPP女童IGF-1、IGFBP-3水平与Tanner分期的相关性。同期纳入本院收治的40例单纯乳房早发育(SPT)女童,比较ICPP女童和SPT女童的IGF-1、IGFBP-3水平。以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IGF-1、IGFBP-3水平诊断ICPP的价值。结果:不同Tanner分期ICPP女童IGF-1、IGFBP-3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2组IGF-1、IGFBP-3水平均低于B3组,B3组均低于B4组,B4组均低于B5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相关性模型分析,IGF-1、IGFBP-3水平与Tanner分期均呈正相关(P<0.05)。ICPP女童IGF-1、IGFBP-3水平均高于SPT女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IGF-1、IGFBP-3水平诊断ICPP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39、0.797,敏感度分别为90.00%、88.75%,特异度分别为85.00%、60.00%。结论:IGF-1、IGFBP-3水平诊断ICPP有较高价值,且与Tanner分期密切相关。

2025 Vol. 22 (1): 104-108 [摘要]( 74 HTML (1 KB)  PDF  (3712 KB)  ( 33 )

舒红娟① 吴小露① 黄秋红①

目的:探究初产妇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影响因素及腹直肌间距、尿道括约肌弹性成像参数变化与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2023年12月上饶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82例初产妇临床病历资料,依据产妇产后有无压力性尿失禁分为尿失禁组(n=27)和无尿失禁组(n=55),对比两组基础资料和腹直肌间距联合尿道括约肌弹性成像参数。logistic回归分析腹直肌间距、尿道括约肌弹性成像参数与初产妇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关系。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腹直肌间距联合尿道括约肌弹性成像参数预测初产妇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效能。结果:与无尿失禁组比较,尿失禁组年龄≥35岁、分娩方式为顺产占比均明显高,腹直肌间距明显大,前唇杨氏模量值、后唇杨氏模量值均明显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直肌间距(β=0.561,OR=1.752,P=0.004)、前唇杨氏模量值(β=-0.492,OR=0.611,P=0.000)、后唇杨氏模量值(β=-0.502,OR=0.605,P=0.000)是初产妇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腹直肌间距联合尿道括约肌弹性成像参数预测压力性尿失禁的ROC曲线下面积0.873,敏感度92.60%,约登指数0.726,曲线下面积较腹直肌间距、前唇杨氏模量值、后唇杨氏模量值高(Z=1.683、2.735、2.271,P=0.033、0.006、0.023)。结论:高频超声检测腹直肌间距联合尿道括约肌弹性成像参数预测初产妇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效能较高。

2025 Vol. 22 (1): 108-112 [摘要]( 75 HTML (1 KB)  PDF  (3643 KB)  ( 57 )

吴丰财① 陈世桢① 蔡立平① 周浩① 张仲杰①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下微创经皮钢板固定(MIPPO)技术结合锁定钢板治疗SchatzkerⅢ型胫骨平台骨折(TPF)的临床效果。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1月—2023年1月瑞昌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SchatzkerⅢ型TPF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联合组给予关节镜辅助下MIPPO技术结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炎症反应[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恢复情况、关节功能[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联合组并发症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IL-1β、TNF-α、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联合组术后IL-1β、TNF-α、CRP水平均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联合组骨折愈合时间、负重时间均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HSS膝关节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联合组术后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HSS膝关节评分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辅助下MIPPO技术结合锁定钢板治疗SchatzkerⅢ型TPF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降低炎症反应,促进骨折愈合,缩短负重时间,提升踝关节、膝关节功能。

2025 Vol. 22 (1): 113-117 [摘要]( 57 HTML (1 KB)  PDF  (1353 KB)  ( 35 )

李明① 付姜峰① 邱学文①

目的:探究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对腰椎骨折并发脊髓损伤患者炎症因子及神经因子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02例2020年4月—2022年11月江西嘉佑曙光骨科医院收治的腰椎骨折并发脊髓损伤患者分为两组,每组51例。对照组行常规椎弓根内固定术,观察组行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炎症因子水平、神经因子水平、神经功能、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手术相关指标均较对照组优(P<0.05)。观察组术后1周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较对照组高,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均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术后1周神经因子水平均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术后1年神经功能较对照组优(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对腰椎骨折并发脊髓损伤患者行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可有效促进炎症因子、神经因子和神经功能恢复,且具有并发症少的优点。

2025 Vol. 22 (1): 117-121 [摘要]( 65 HTML (1 KB)  PDF  (1291 KB)  ( 19 )

唐兢① 李荣林① 袁峰①

目的:探究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对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四医院进行腰硬联合麻醉腹腔镜子宫切除术的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右美托咪定用量不同分为三组,A组35例患者采用0.75%罗哌卡因复合0.5 μg/kg右美托咪定进行麻醉,B组32例患者采用0.75%罗哌卡因复合1.0 μg/kg右美托咪定,C组33例患者采用0.75%罗哌卡因复合1.5 μg/kg右美托咪定。比较三组麻醉苏醒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与术后24 h舒芬太尼使用量,术后6、12、24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麻醉前(T0)、术后2 h(T1)、术后24 h(T2)时血流动力学指标,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A组比较,B组和C组麻醉苏醒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及下床活动时间均较早(P<0.05),术后24 h舒芬太尼使用量较少(P<0.05),术后6、12、24 h的VAS评分均更低(P<0.05)。三组T1、T2时心率(HR)、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较T0时均更低,T2时均较T1升高(P<0.05),与A组比较,B组和C组HR、MAP均低(P<0.05)。A组与B组术后口干发生率为2.86%、6.25%,均低于C组的21.21%(P<0.05)。结论:采用剂量为1.0 μg/kg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对腰硬联合麻醉对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镇痛效果更好,术后恢复更快,术后血流动力学指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更具有安全性。

2025 Vol. 22 (1): 121-125 [摘要]( 75 HTML (1 KB)  PDF  (1281 KB)  ( 20 )

陈金燕① 朱爱华① 程丽红①

目的:分析子宫颈癌患者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感染情况及HR-HPV亚型分布情况。方法:研究纳入咸宁市妇幼保健院2020年2月—2024年1月临床收治的子宫颈癌患者322例为对象,采用HR-HPV核酸扩增分型检测试剂盒检测HR-HPV感染情况。采用PCR-反向斑点杂交技术检测患者宫颈细胞中HR-HPV不同亚型,同时采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检测并比较HR-HPV感染组、非HR-HPV感染组的阴道细菌感染情况。结果:322例子宫颈癌患者中,HR-HPV感染共247例,占比76.71%;HR-HPV感染子宫颈癌患者中,HR-HPV 16型感染率最高,为48.29%(127/263),HR-HPV 18型(15.36%)、31型(7.98%)、33型(6.46%)分别排名第二、第三、第四位。247例HR-HPV感染患者中,HR-HPV多重感染共16例;322例子宫颈癌患者中,HR-HPV感染组患者阴道细菌感染率(79.76%)显著高于非HR-HPV感染组(4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025 Vol. 22 (1): 126-129 [摘要]( 71 HTML (1 KB)  PDF  (1283 KB)  ( 34 )

孙伟①

目的:比较前列腺癌患者应用腹腔镜根治术与腹腔镜保留血管神经束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23年4月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86例前列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行腹腔镜根治术,研究组43例行腹腔镜保留血管神经束手术,对比两组围手术期指标、尿流动力学、尿控能力及性功能。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下床活动时间早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6个月最大尿流率(Qmax)、膀胱顺应性(BC)、最大尿道压(PMU)及最大逼尿肌压力(PQmax)较术前均升高,且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6个月尿控能力2级占比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简明男性性功能量表(BMSFI)各项评分均较术前均降低,且研究组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腹腔镜根治术,前列腺癌患者应用腹腔镜保留血管神经束手术治疗所需手术用时更短,可减少出血量,有利于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并改善尿控能力与尿流动力学,保留术后性功能。

2025 Vol. 22 (1): 129-133 [摘要]( 50 HTML (1 KB)  PDF  (1355 KB)  ( 36 )

医学综合
陈捷① 吴蔚② 郑巍③

目的:探究腹部超声在炎症性肠病(IBD)患儿诊断及治疗后活动性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3年1月于江西省儿童医院就诊的82例疑似IBD患儿,以结肠镜检查及组织活检结果为金标准,最终77例确诊IBD(纳入IBD组),其中克罗恩病(CD)37例(纳入CD组)、溃疡性结肠炎40例(纳入UC组);另选择于本院体检的50例健康儿童纳入健康组。计算腹部超声诊断IBD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比较IBD组、健康组的肠壁厚度、动脉阻力指数(RI)及血流状态;比较CD组和UC组的超声检查图像指标、病变定位符合率及活动期和缓解期的肠壁厚度、动脉RI及血流状态。结果:腹部超声诊断IBD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2.21%、60.00%、90.24%;IBD组肠壁厚度高于健康组,动脉RI低于健康组,血流分级差于健康组(P<0.05);CD组正常结构消失、肠间淋巴结肿大、肠间积液、炎性包块发生率均高于UC组(P<0.05);CD组超声诊断病变定位符合率为94.59%,UC组超声诊断病变定位符合率为90.00%;活动期、缓解期,CD组肠壁厚度均高于U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期,两组肠壁厚度高于缓解期,动脉RI低于缓解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缓解期,两组肠壁血流分级情况优于活动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期、缓解期,两组肠壁血流分级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壁厚度、动脉RI诊断CD活动期的AUC分别为0.790、0.741,诊断UC活动期的AUC分别0.668、0.714。结论:腹部超声对IBD具有较高诊断价值,能够相对准确地定位病变位置,减少误诊,且可预判患儿治疗后活动性。

2025 Vol. 22 (1): 134-139 [摘要]( 72 HTML (1 KB)  PDF  (7167 KB)  ( 4 )

翁四明① 熊建华① 孙晓伟①

目的:探讨叉头框蛋白C1(forkhead box C1,FOXC1)和性别决定区盒基因10(SRY-related HMG-box gene 10,SOX10)对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术后复发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治的100例TNBC患者的石蜡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FOXC1和SOX10的表达。术后随访3年,记录复发转移情况。基于复发转移情况将患者划分为复发转移组31例和未复发转移组69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FOXC1和SOX10的表达,并构建ROC曲线分析FOXC1和SOX10对TNBC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预测价值。结果:两组年龄、绝经状态、乳腺癌家族史和病理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临床分期、腋窝淋巴结转移及Ki-67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转移组FOXC1和SOX10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未复发转移组(P<0.05)。FOXC1和SOX10联合预测TNBC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AUC为0.816,敏感度为93.5%,特异度为69.6%。结论:FOXC1和SOX10的表达水平在TNBC术后复发转移患者中较高,且二者联合使用具有高度的预测效能,可以作为预测TNBC术后复发转移的有效生物标志物。

2025 Vol. 22 (1): 139-143 [摘要]( 53 HTML (1 KB)  PDF  (3825 KB)  ( 32 )

傅艳① 陈长清② 甘新春①

目的:分析CT增强检查造影剂急性不良反应的表现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1月—2024年1月于宜春市人民医院接受CT增强检查的10 0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筛查造影剂引发的急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临床表现,将出现急性不良反应的患者纳入研究组(n=31),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应用条件,按照1∶2的比例选取62例未出现急性不良反应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CT增强检查造影剂急性不良反应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在10 017例患者中,31例出现造影剂急性不良反应,急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31%(31/10 017),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丘疹或瘙痒,大多数为轻度,多发生于注射完成后5 min内。研究组年龄≥60岁、造影剂种类为碘佛醇、有其他药物过敏史、造影剂注射流速≥4.5 mL/s患者占比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查前,研究组血肌酐水平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造影剂种类、其他药物过敏史及造影剂注射流速为CT增强检查患者出现急性不良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CT增强检查造影剂急性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较低,常见临床表现以轻度皮肤症状为主,临床上通过不同年龄或有无药物过敏史等为患者选择造影剂种类,通过控制造影剂注射流速,或可有效降CT增强检查造影剂急性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2025 Vol. 22 (1): 144-149 [摘要]( 76 HTML (1 KB)  PDF  (1563 KB)  ( 21 )

史雨晨①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免疫球蛋白指标检验的临床意义。方法:本次研究选取2023年1—12月就诊于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0例(观察组)和健康体检者100例(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组,其中轻中度患者54例,将其归为轻中度组,重度患者36例,将其归为重度组。抽取所有参与者5 mL空腹状态下外周静脉血,通过免疫比浊法进行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三项免疫球蛋白指标检验。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IgA、IgM、IgG指标水平。对比轻中度组和重度组IgA、IgM、IgG指标水平。分析血清IgA、IgM、IgG指标水平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IgA、IgM、IgG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组IgA、IgM、IgG水平均高于轻中度组(P<0.05)。经由Spearman相关性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IgA、IgG、IgM指标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免疫球蛋白指标检验具有重要意义,可有效反应病情进展情况,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2025 Vol. 22 (1): 149-152 [摘要]( 79 HTML (1 KB)  PDF  (1243 KB)  ( 14 )

李娜① 曹若雪① 姚丽①

目的:评估血尿素氮/肌酐比(blood urea nitrogen/creatinine ratio,BUN/Cr)、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和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在诊断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严重程度方面的有效性。方法:选取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2023年1月—2024年2月接收的122份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血清样本作为研究样本,根据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将患者分为轻症组(APACHEⅡ评分≤20分,45例)、重症组(APACHEⅡ评分21~30分,42例)及极重症组(APACHEⅡ评分≥31分,35例)。比较三组患者的血清BUN/Cr、cTnI及NT-proBNP水平,采用Spearman分析评估血清BUN/Cr、cTnI及NT-proBNP水平与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并构建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BUN/Cr、cTnI及NT-proBNP水平对极重症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诊断价值。结果:极重症组的血清BUN/Cr、cTnI及NT-proBNP水平均高于重症组、轻症组,且重症组均高于轻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BUN/Cr、cTnI及NT-proBNP水平与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BUN/Cr、cTnI及NT-proBNP联合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4.3%、90.8%,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69,优于单独检测。结论:在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中,血清BUN/Cr、cTnI及NT-proBNP的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联合检测可以有效诊断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2025 Vol. 22 (1): 153-157 [摘要]( 70 HTML (1 KB)  PDF  (9449 KB)  ( 15 )

综  述
周伟① 郑红波① 刘强① 倪小坤① 韦旻兴①

糖尿病足溃疡(diabetic foot ulcer,DFU)是糖尿病患者合并下肢神经、血管病变从而导致足部感染引发的严重并发症,具有发病率高、创面难愈合等特点。DFU创面难以愈合是造成糖尿病足患者截肢、残疾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已成为危害患者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随着对DFU创面难愈原因的研究日渐深入,发现DFU病情的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DFU创面难愈合主要与神经病变、血管病变、感染等因素有关,目前临床治疗工作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包括西医疗法与中医疗法两种,本文探讨DFU难愈合原因,分析临床治疗DFU的方法,为临床预防和治疗DFU提供理论基础。

2025 Vol. 22 (1): 158-163 [摘要]( 45 HTML (1 KB)  PDF  (1560 KB)  ( 170 )

梁兮宇① 赵永要① 薛燕宁①

痤疮是皮肤科常见的一种疾病,其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包括环境因素、遗传因素、性激素水平异常、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及其他多种相关因素。随着对该疾病的深入探究,性激素逐渐成为主要关注点之一,皮肤是一个内分泌器官,能够表达多种激素的代谢酶和激素受体。皮脂腺是激素尤其是雄激素生物合成的主要场所,痤疮是经典的雄激素介导的皮肤病。本文将对痤疮的主要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性激素水平的异常与女性痤疮的发生、女性痤疮的激素疗法展开综述,探讨相关性激素和激素受体在痤疮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2025 Vol. 22 (1): 164-170 [摘要]( 75 HTML (1 KB)  PDF  (1747 KB)  ( 39 )

陈亮①

肿瘤血管的生成对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有促进作用,因此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是抑制肿瘤发展、转移的有效手段之一。而促血管生成因子与肿瘤血管的生长密切相关,干扰促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有助于抑制肿瘤生长。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抗肿瘤的特点,也具有增效减毒、缓解化疗药耐药性的作用。本文通过总结中药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皮生长因子(EGF)、血管生成素-2(Ang-2)、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等促进血管生成因子的抑制作用,分析中药抗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的机制,为中药抗肿瘤作用提供理论支持。

2025 Vol. 22 (1): 170-174 [摘要]( 87 HTML (1 KB)  PDF  (1372 KB)  ( 21 )

路会萍① 王志超②

2型糖尿病和甲状腺结节均为常见的内分泌疾病。目前认为,2型糖尿病患者中甲状腺结节的发病率较高,但2型糖尿病与甲状腺结节之间的关系仍未完全阐明。该文旨在综述2型糖尿病与甲状腺结节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发病机制、治疗进展等内容,以探讨两者之间的关联。

2025 Vol. 22 (1): 175-179 [摘要]( 65 HTML (1 KB)  PDF  (1545 KB)  ( 67 )

万卢①② 童强② 刘晓波②

肠道微生物群由多种微生物组成,包括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ales)、乳杆菌(Lactobacillus)等益生菌,参与维持肠道微环境的动态平衡、正常肠道功能及免疫炎症反应等过程。但在病理状态下,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或丰度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肠道功能的紊乱、各种疾病的发生等。肠道微生物群可通过介导机体炎症反应、免疫反应、特异性蛋白活化、产生某些致癌化合物等途径参与肿瘤的发生。胃肠道肿瘤是目前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病例数量众多,病变部位广泛,现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群紊乱与消化道肿瘤相关,故本文对近年来肠道微生物群与消化道肿瘤的相关研究做一综述。

2025 Vol. 22 (1): 179-183 [摘要]( 73 HTML (1 KB)  PDF  (1427 KB)  ( 16 )

蒋晓华① 刘亚彬① 陈国武②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一种常见的以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为病理性基础的疼痛感受,其病因复杂,发病机制不明确,与神经损伤、炎症反应、免疫失调、代谢紊乱等密切相关。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与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改变相关,在其临床症候群中往往伴随着各种各样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探究自主神经系统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病的作用机制有利于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在本综述中,阐述了自主神经系统与疼痛传导通路之间的解剖学关联,总结了自主神经系统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潜在的作用环节及其可能机制。

2025 Vol. 22 (1): 184-188 [摘要]( 62 HTML (1 KB)  PDF  (1533 KB)  ( 106 )

京ICP备2002329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9
版权所有 ©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社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